《CSDN》 北京市计算中心云计算转型:缘定OpenStack

日期:2015-09-16

摘要:超算出身的北京市计算中心,2009年开始尝试将整体业务转型到云计算,承载北京市计算中心平台的技术解决方案就是OpenStack,为何选用OpenStack?效果怎样?

北京市计算中心一直致力于北京市计算服务行业,自1973年成立至今,已走过整整42个年头。

超算出身的北京市计算中心,2009年开始尝试将整体业务转型到云计算,主要运作的项目范围是工业云服务平台,主打两化融合和工业信息化与云计算技术的结合,以及用新型的服务模式来提供整体的新一代信息化服务。而在其中,承载北京市计算中心平台的技术解决方案就是OpenStack,为何选用OpenStack?效果怎样?近日,我们走进北京市计算中心,一探北京市计算中心的OpenStack之路。

banner

北京市计算中心

这次走进北京市计算中心,接待我们的是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赵琉涛、运维部经理潘勇以及其合作伙伴海云捷迅首席技术官李华。谈及转型云计算的过程,赵琉涛表示,开始建立“工业云服务平台”的时候尝试了很多虚拟化技术,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虚拟化不能完全等同于云服务,并且会对这些传统的国外虚拟化厂商产生强依赖,容易被“技术绑定”甚至被留上“后门”,但如果采用开源技术进行自主研发的话,在国家政策、安全性、可控度方面,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打定这个主意的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与专注OpenStack技术的海云捷迅走到了一起。

banner

左起分别为李华—海云捷迅首席技术官,赵琉涛—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潘勇—北京市计算中心运维部经理

海云捷迅首席技术官李华谈到,2012年OpenStack行业才刚刚开始,那时候有很多解决方案可供选择,例如OpenStack、CloudStack、Eucalyptus等。但经过实践证明,OpenStack因为拥有下面这些特质纷纷被业界看好未来前景:

  1. 可扩展。从10台机器做起可以做到500台,不像传统企业的模式,一次性把机器买好放在这儿,这是动态增加的,是一个一个机柜地增加。
  2. 灵活性。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做定制化需求开发。
  3. 开放的平台,完善的生态系统。2012年,RackSpace把OpenStack开放出来作为独立社区,把控制权交给OpenStack基金会便有了今天的辉煌。在基金会中,云集了英特尔这样的既能在硬件方面提供强力开放架构、SSD支撑,又能在软件上颇具实力的个中好手,蓬勃发展成为必然。

这几点对做公有云非常重要,公有云的厂商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满足客户的业务特点,就必须有灵活的架构,而OpenStack正好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与北京市计算中心欲打造的工业云服务平台需求也一致。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OpenStack开源架构带来的价值有目共睹:客户在使用平台服务的时候能够快速响应,包括调整相应服务内容的时候。因为本身系统是开源的,可以自主开发,遇到了问题之后,直接修改服务平台,这些问题就是一个经验包,不停地积累,就会有不同的版本一层一层的提升。但如果是商业软件,就只能等它提升的时候再升级。而客户并不会等到商业软件升级的时候才升级它的系统,有新需求新问题出现之后要及时打新补丁或者补救,把系统升级的更完善。

与传统的电子商务或者IDC向云计算转型时只考虑规模越大越好,不追求计算能力,而追求可以开出多少虚机不同,超算出身的北京市计算中心向云计算转型时采用了新的模式:结合高性能计算与OpenStack技术。采用这种新的模式能够将相应的高性能运算软件和存储结合在一起提供给客户服务。

北京市计算中心以前做超算时,硬件和一般的IDC不一样,后者一般都买x86的服务器,计算中心可能更高端一些。另外,对于x86服务器上的网络环境,在数据中心可能是10GB,计算中心可能是40GB或者更高级别的网络环境,从条件上来讲要比一般的IDC更好一点。这样OpenStack就可以兼容各种不同的环境,比如存储可以兼容本地盘、IPSAN、FCSAN,以及峰值存储。超算中心以前有传统的IPSAN或者更高级别的存储,所以需要相应的处理,网络层面一般跑千兆或者万兆,里面可能有InfiniBand的网络,而OpenStack的架构比较灵活可以更好地兼容不同的架构,这是从硬件架构方面来讲,因为OpenStack的开放性可以更好地包容不同硬件包括网络架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北京市计算中心工业云服务平台客户涵盖已相当广泛,既包括高校、中小企业、研究所,也有中国核电集团这样的巨无霸,并且将继续与ISV一起,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最新信息